2025年1–9月,中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采购市场总金额达5.66亿元,共采购419台/套。在金额与数量之外,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产品牌是否已站稳脚跟?三重四极杆与单四极杆技术是否已形成均势?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品牌选择上又呈现哪些新趋势?
从采购节奏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GC-MS中标数量持续增长。受预算周期与采购节奏影响,第二、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均有显著提升。进入10月,已发布的招标信息超过150条,预计第四季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在地域分布上,华东地区表现突出,贡献了全国采购总量的33.61%,在GC-MS、ICP-MS、LC-MS等高端仪器采购中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与该区域高校云集、科研机构密集、经济实力强、经费保障充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西南、西北地区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的GC-MS需求正逐步释放,有望成为未来市场的新增长点。
从采购主体来看,高校及科研院所仍是GC-MS的采购主力。这一现象背后,既有GC-MS作为多学科关键设备的刚性需求,也有设备更新政策的推动。过去,高校普遍倾向于采购进口仪器,一方面受惠于进口税收优惠与采购流程成熟,另一方面也看重其性能稳定、国际认可度高,与当前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较为契合。此外,以往“国产仪器”缺乏清晰界定,也影响了用户对数据可靠性与设备稳定性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9月底,国务院发布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产仪器的认定标准,并加大了对国产设备的采购支持。尽管进口设备在短期内仍占主流,但随着标准逐步明晰、国产技术持续进步,采购风向正悄然转变。
从品牌格局看,目前进口仪器仍占据招标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比达85.93%。然而,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提升至14%,呈现稳步增长。其中,安益谱表现尤为突出,接连斩获重要订单:2025年4月,某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采购其高分辨气质联用仪;9月,再获某物质结构研究所10台在线气质采购订单,显示出国产高端气质产品已具备相当的突破能力。
从价格方面看,进口与国产GC-MS的中标均价均超过百万元。若剔除高价位的高分辨质谱产品,国内外仪器平均价差已缩小至20万元以内,反映出国产设备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总体而言,2025年的中国GC-MS市场正处于一个结构性的转折点。进口品牌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市场信任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国产品牌已不再是市场的“配角”,而是在特定领域与高端应用中崭露头角,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突破。随着国家政策的清晰引导与国产仪器技术能力的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从单一的技术领先,逐步转变为技术、成本、服务与供应链安全并重的多元竞争。一个更具活力、也更加复杂的GC-MS市场新图景,正在我们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