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会议公报中,“科技自立自强”被明确列为“十五五”期间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一战略定位既是对外部技术封锁与贸易限制的积极应对,也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规模驱动全面转向创新与质量驱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科技议题为何在四中全会中备受重视?
公报中“科技”与“创新”分别出现10次和8次,成为贯穿文件的核心关键词。特别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凸显出在“十五五”阶段,科技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展现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坚定决心。
虽然我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但关键环节的依赖局面仍未根本性扭转,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产业链安全与升级的关键障碍。
这一点在实验室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科学研究与工业检测的“眼睛”与“标尺”,此类仪器是我国进口金额排名前列的产品类别。尽管在常规检测设备方面国产化率已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国产仪器设备数量占比超过93%,但在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电子显微镜等高端分析仪器方面,仍高度依赖进口,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实验室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重点
《建议》系统阐述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科技部门负责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现代化支撑。“十五五”期间,要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自立自强带动产业升级。这些部署与实验室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需求高度吻合。
1、强化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
《建议》从四个方面对“十五五”科技发展作出部署: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及深化数字中国建设。
在原始创新方面,《建议》特别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加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实现决定性突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对实验室科学仪器领域而言,原始创新意味着从原理、方法到器件实现“0到1”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则强调高端分析仪器的自主研制与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质谱、电镜、色谱、光谱等高端分析仪器从核心传感器、离子源、探测器到整机的全面自主可控,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也将促进科学仪器研发与下游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匹配生物医药、环境监测、新材料等产业的升级需求,提升仪器行业的系统集成与协同创新能力。
2、强化人才支撑与智能化转型
实验室仪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高度依赖高层次研发与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深化科教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在国家级科研任务中培养仪器研发、系统集成、应用方法开发等领域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是构建行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实验室仪器正从传统功能设备向智能分析系统转型。实现仪器自校准、数据自主解析、实验过程自主优化,推动分析仪器向高通量、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已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3、服务绿色生态与未来产业需求
作为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十五五”规划将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5年的20%提升至2030年的25%以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预计实现倍增。这些目标将直接拉动环境监测、碳排放检测、水质分析、气体监测等多类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市场需求。
《建议》还明确提出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包括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新增长点。这些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高端分析检测手段,对仪器的精度、灵敏度、通量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也将为实验室仪器行业带来新一轮增长机遇。
三、总结
与“十四五”时期相比,“十五五”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有研究指出,贸易摩擦可能呈常态化、高频化特征,外需增长面临压力,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急需优化。同时,我国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以及高端科学仪器等领域可能面临更严格的技术输出限制。
尽管外部压力在短期内对产业链形成冲击,但从长远看,对于正致力于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的实验室科学仪器行业而言,这种形势所带来的政策聚焦、资源投入与创新加速,恰恰是推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