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核心战略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取得决定性突破。这意味着,从事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多国家科研项目和资金的支持。
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国家将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布局,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是科学仪器的最大需求方,投入增加将直接带动实验室对高端分析仪器、测量仪器的采购需求。
高端仪器国产化是明确方向
提升国产化率:虽然目前官方未公布“十五五”科学仪器国产化率的具体目标,但行业普遍预计将突破50%。当前,我国科学仪器整体国产化率约为38%-40%,尤其在高端市场,进口依赖度仍高达85%以上。这为国内服务商留下了巨大的替代空间。
政策倾斜与市场引导:国家要求政府采购国产仪器比例不低于50%。同时,北京等地的“合作创新采购”模式,允许采购方与仪器企业共同研发,这为市场需求定制化开发产品、并获得首批订单提供了宝贵机会。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带来新需求
先进制造业是骨干:规划强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在线检测、精密测量、质量控制系统等,这将为智能在线检测设备等工业仪器带来稳定且增长的市场。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规划提及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集成电路以及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领域,都是高端科学仪器的重点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政策导向,可以预见未来五年的市场将发生以下深刻变化
市场空间持续扩大:在国产替代和政策采购的支持下,国产仪器的市场天花板将显著抬高。有分析指出,若保持近年来的增速,"十五五"期间科学仪器国产化率有望突破50%。
竞争格局加速演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会促使企业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国家正致力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这对于在特定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中小型仪器服务商是重大利好。
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人工智能(AI)与科学仪器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趋势。例如,通过AI提升仪器的高通量筛选、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建设"黑灯实验室"实现全自动无人化操作,这些都可能是你们未来产品升级的方向。
产业链协同增强:从中央到地方(如北京打造的"1+3"产业格局),都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积极地融入区域产业集群,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验证产品。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可以提前布局
对标规划,定位产品:仔细研读已发布的规划建议及后续将出台的正式纲要,将公司现有产品和研发计划与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如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环保监测等)进行匹配,明确主攻方向。
拥抱国产化机遇: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和"合作创新采购"项目。这不仅是获得订单的渠道,更是提升产品可靠性、建立品牌口碑的绝佳机会。
聚焦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仅要突破仪器整机技术,还要关注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同时,探索"AI+仪器" 的创新路径,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融入产业生态:主动对接行业协会、区域性产业集群(如北京的"1+3"格局)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其中试、测试和验证资源,加速产品成熟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