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趋势:战略调整与市场转变
国际仪器企业正在积极调整战略布局,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增强在生物制药工艺、医疗健康耗材及工业过滤应用的综合技术实力,收购金额达到40亿美元,同时,部分企业正在剥离诊断业务部门,包括微生物部门,以更加专注于生物制药等核心领域。
本土化战略日益深入,不少国际品牌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从普及型仪器到高端产品的全线本土制造,年产能提升至2.5倍。还有企业扩建生产研发基地,占地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集研发、制造、质量控制和物流于一体,产能较此前提升三倍。
行业整合趋势明显,2025年7月,两家知名企业宣布价值约175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合并后的公司业务覆盖液相色谱、质谱、流式细胞术和诊断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
二、中国市场:进口替代加速进行
尽管进口仪器仍占主导地位,但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2025年国产高端仪器市场渗透率预计突破25%,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
在质谱仪领域,国产设备在中端市场已占据40%份额,并在三甲医院实现批量替代,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国产质谱仪的医院采购占比从2023年的15%升至22%。
政策支持是推动国产化的重要力量,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设备更新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前完成科研、医疗等领域老旧设备替换。2025年环境检测仪器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元,其中国产水质分析仪、气体检测设备采购占比提升至35%。
三、挑战与机遇:成本与创新并存
进口仪器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一度提升至125%,虽然随后部分关税暂停加征,但科学仪器进口成本上升和供应链风险问题凸显,作为应对,进口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欧洲(德国、瑞士)和日韩的采购占比从2021年的35%提升至48%,其中关键部件本土化率已达68%。
随着2025年分析仪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国产厂商在政策支持下加快技术攻关,进口品牌则通过本土化生产和智能化创新保持优势。
未来几年,5G、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需求爆发将为分析仪器市场带来新增长点,那些能够提供智能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厂商,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都将在这场变革中获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