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进口质谱仪正稳定运行,记录着精密数据,而不远处,一台国产液相色谱仪却频频出现基线漂移、峰形异常,这些故障不仅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更加深了人们对国产仪器的疑虑,一些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导,国产仪器占比相对较低,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实际科研应用中对仪器性能的极为严苛的要求。
一、困局:进口仪器主导市场,国产设备遭遇信任危机
我国大型分析仪器市场被进口产品主导,根据历年数据,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整体进口率超70%,其中分析仪器的进口率超过80%。
国产仪器面临的信任困境体现在多个方面,用户对国产仪器的质量和稳定性存在普遍质疑,一些国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比如某国产液相色谱仪,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基线漂移严重、峰形异常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差距:技术积累不足,性能稳定性有待提升
国产分析仪器与进口分析仪器存在明显技术差距,经过长期发展创新,部分自主产品在软硬件性能和功能上可直面国际品牌竞争,但整体来看差距仍存。
仪器稳定性整体偏弱,考虑到国产高端分析仪器在发展时间上通常晚于国外数十年,其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上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检验与优化。
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也制约了国产仪器的发展。质谱仪的离子源、电子显微镜的场发射枪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20%,部分高性能磁性材料仍依赖进口。
供应链成熟度较低,国内供应链对于分析仪器所需的原材料与部件配套能力较弱,对仪器的性能与可靠性形成制约。
三、根源:用户偏见与市场壁垒的双重挑战
国产仪器面临用户偏见的挑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大量小国产厂商低质低价的产品确实让客户伤心了”,国产仪器大多处在基本可用但小毛病很多、稳定性差、经常需要修修补补的状态,给客户带来了困扰,示范效应和免责心态也是问题之一,一些单位为了减少风险,或保持所谓的“一致性”,采购了同样的品牌;负责采购的人员如果买了国产设备,怕会引起别人质疑,万一仪器出了问题,担心会承担责任,买了进口设备,哪怕出了问题,也可以说已经买了最贵的设备,问题不在他,这种“进口仪器有问题是正常的,而国产仪器即使没有问题也经常被认为有问题”的情况相当普遍。
售后服务也是国产仪器的短板,一些国产仪器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存在响应速度慢、维修技术水平不高、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四、破局:政策支持与技术攻坚并进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产科学仪器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系统构建了从研发攻关、产业化推进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扶持体系。
2025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发布《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对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配套人才服务保障。
北京市则推出“国仪京用”计划,聚焦质谱仪、电镜等国外垄断的高端科学仪器,通过“试用-反馈-迭代”机制加快市场验证与推广,目标到2027年研制50款以上整机产品并培育2家产值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
在技术层面,国产仪器企业正在多个维度发力攻坚,一些领先企业重视核心关键部件自主化,实现了离子源、四极杆等质谱仪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
五、路径:验证评价与生态构建的关键作用
仪器验证评价是建立用户信任的有效策略,通过权威机构的严格评测,获得专业的认可和评价,能够证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了一定标准,从而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任。验证评价虽周期长、投入多,但与收获相比,物超所值,它不仅让企业收获了丰富的实测数据,增强了销售信心,还为研发部门进一步关注仪器细节、完善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指出了明确方向。
六、展望:从跟跑到并跑,国产仪器的未来之路
国产科学仪器的突围不仅依赖于技术层面的攻坚克难,更是一段需要多方共同奔赴的信任积累长征,它需要政策设计者更有智慧与魄力,建立有效的支持机制,为用户可能面临的试错风险提供必要保障,也需要仪器制造商更具耐心与诚意,深入倾听用户实际需求,持续优化产品体验,更需要科研用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国产仪器更多“被验证”的机会,助力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预测,2025年国产仪器的国产化率将突破30%,逐步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随着量子技术、AI大模型、生物融合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分析仪器将不仅成为科学探索的“眼睛”,更将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神经中枢”。